图片
关于“茶色从何而来”的成因,我在此前的文章中已有详解。
今天这篇,我们聚焦于感官审评的实际操作
一碗茶汤的颜色,如何判断它的好坏?
图片
汤色,是感官审评中最直观的一项,但它远比“红不红、绿不绿”复杂得多。它不仅影响你对茶汤的第一印象,更常常隐藏着关于工艺与品质的线索。
图片
什么是汤色?
图片
茶汤的颜色,源于茶叶中水溶性色素及其转化物在热水中溶解后的表现。它既反映了茶叶原料的状态,也映射出制茶工艺的得失。
在感官审评中,我们常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判断一碗汤色的优劣:
01色度是绿、黄、红?色调是否自然?
02亮度是否明亮通透?是否有润感光泽?
03清浊度是否清澈无杂?有无混浊沉淀?
各类茶的“正常汤”长什么样?
图片
图片
同样是“黄”,清黄、橙黄、暗黄代表着不同的品质;
同样是“红”,红亮、红艳、红暗反映的是等级与工艺的差异。
茶类
正常汤色
异常汤色
绿茶
黄绿、浅黄、清亮
暗黄、泛红、混浊
白茶
浅黄、杏黄、清澈明亮
橙红、暗黄、有沉淀
黄茶
杏黄、明黄、黄亮
褐黄、暗黄、青中泛灰
青茶(乌龙)
橙黄、金黄、澄清
青暗、深红、死汤色
红茶
红亮、红艳、带金圈
红暗、深褐……
黑茶
橙红、深红、澄明
浊红、黑褐、混浊不透
“浓”不等于“暗”,“深”不等于“混”。色深但清澈,仍属上乘;浅却混浊,则非佳品。
图片
异常汤色,哪些真的是“问题”?
图片
在感官审评中,汤色的异常往往是第一眼就能察觉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看起来不对”的汤色,都说明茶有问题。
图片
泛红/偏红绿茶杀青不彻底或储存氧化,花青素转化不完全。
黄中发暗发酵不足或叶质老化,氧化不协调,香气也沉闷
红而不亮茶黄素与茶红素比例失衡,或拼配粗老,滋味偏涩
这些现象多数源于原料、工艺或储存不当,通常可以视作品质瑕疵的信号。
汤色混浊并总不是坏事需要单独说的是混浊;“混浊”是汤色中最容易被误判的表现之一。它可能是缺陷,也可能是成分丰富或转化尚未完成的自然现象,关键在于判断细节。
图片
判断混浊是否异常,要看它是否会自行澄清?是否伴随异味或结构异常?是否符合该茶类的典型特征?
图片
可接受但需注意的混浊高等级绿茶:如高等级非手工信阳毛尖,初泡略混,稍后澄清,说明内含物活性强,茶毫含量高。普洱生茶:这里特指毛茶,再青过程中若日照不足,水分未完全挥发,初泡略混,但不久可澄。普洱熟茶:咖啡因和茶褐素含量高,冲泡中形成“茶霜”状漂浮,属于正常;如果新出的熟茶汤色透亮,大概率存在一定的问题。
红茶冷后浑:“冷后浑”反应了茶黄素含量丰富,再茶汤冷却后出现浅褐色或橙色乳状的浑浊现象,是优质红茶的特征之一。不可以接受的混浊表现1,浑浊持续不散,汤体灰暗,见底模糊;
2,有焦味、霉味、泥腥味等异味伴随;
3,出现在不应浑浊的茶类或冲泡方式中,比如绿茶冷泡浑浊、白茶二泡仍混。
其常见原因包括:焙火过猛、仓储潮湿、工艺残渣未滤清、叶质粗老拼配不当等。真正的问题不在“混浊”本身,而在它的“表现方式”。看汤色,不止看颜色本身,更要看它背后的逻辑。
汤色评判也讲“时间感”
图片
茶汤不是静止的,它的色泽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尤其是绿茶。
图片
开汤后前10秒最能看到“清亮”;半分钟后色素氧化,会慢慢转为深黄;若等香气评完再看汤色,已非原貌。
所以评汤色,要“快、准、对光看”,倒汤后,趁热快看,找光源观察汤体是否均匀透亮。
在专业审评中,有人甚至把“金圈厚不厚、碗底见不见底”作为红茶与青茶等级的参考指标。
END茶汤的颜色,是茶的语言
一泡汤色红浓的红茶,若滋味却淡薄无层次,往往是“做色”有余、“做味”不足;一碗清黄的绿茶,若香气鲜爽、滋味收敛回甘,则多是真材实料。
汤色并不独立存在,它需要结合香气、滋味与叶底,才能还原茶叶的真实状态;你眼前这一碗茶汤,其实是茶叶内含物在热水中短暂释放出的完整表达,它透露出工艺的得失,甚至储存是否得当。
看懂汤色,并非一瞬的视觉判断,而是经验、逻辑与观察的综合练习。而这,正是感官审评的真正价值。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华泰优配-配资公司配资网站-配资炒股平台-配资指数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