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太师在北海打了十五年仗,终于带着胜利回来了。他一到,朝里所有的大官都跑到城外十里的地方去迎接。纣王听说闻太师回来了,马上让人准备好銮驾,亲自去九间殿见他。这排场,看得出纣王对闻太师的重视。
作为君主的商纣王,在得知闻太师完成北海征讨凯旋后,不仅没有等待臣子前来觐见,反而主动前往迎接。这一反常举动充分表明,闻太师在商朝朝堂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即便以君临天下的纣王,也对其表现出极大的尊重。这种君臣关系的倒置,凸显了闻太师在商朝政治格局中的特殊地位,其功勋与影响力超越了普通的君臣之礼。从纣王放下身段亲自迎接的举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整个商朝统治阶层对闻太师的推崇与敬重。
了解《封神演义》的读者都知道,商纣王是历史上著名的昏庸残暴之君。他在位期间,许多忠良之士都惨遭其毒手。比如,司天监杜元铣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识破了妲己的真实身份是妖物所变,于是向纣王进谏,建议除掉妲己。然而,纣王不仅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反而下令处死了这位忠臣。
展开剩余79%梅伯身为上大夫,因直言进谏,要求纣王远离小人并铲除妲己,最终成为首位受炮烙酷刑的受害者。
商容是商朝的三朝元老,看到纣王荒淫无道,商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他多次劝诫纣王以国家为重,但纣王始终不听。无奈之下,商容痛斥纣王是昏君,最后在九间殿自尽身亡。
亚相比干察觉了妲己的真实身份,发现她其实是狐妖。于是,他果断采取行动,放火烧毁了妲己的巢穴轩辕坟。这一举动导致妲己的狐妖家族成员全部被消灭,彻底铲除了她的势力。
妲己为了报复比干,假装生病,声称只有比干的七窍玲珑心才能治好她的病。纣王为了救妲己,强迫自己的叔叔比干挖出心脏。比干因此丧命。
纣王的原配妻子姜皇后,以及他的两位妃子——杨妃和皇妃,都未能逃脱他的残暴统治。此外,东伯侯姜桓楚和南伯侯鄂崇禹,这两位在四大诸侯中地位显赫的人物,也成了纣王暴政下的牺牲品。
纣王对待臣子一向残暴,却对闻太师格外优待,这背后有什么原因?首先,闻太师在商朝地位显赫,不仅是三朝元老,还是先王托孤的重臣,纣王即便再昏庸,也不敢轻易动他。其次,闻太师手握重兵,掌管军权,纣王若对他下手,很可能引发军队反叛,动摇统治根基。再者,闻太师为人正直,深得民心,纣王若加害于他,势必激起民愤,进一步削弱自己的威信。此外,闻太师对纣王始终忠心耿耿,即便纣王暴虐无道,他也从未公开反对,这让纣王对他少了戒心。综合这些因素,纣王虽然残害了许多忠臣,却唯独对闻太师保持了尊重和信任。
唐古分析,主要原因大概有两点:
闻太师掌控着军队的指挥权。
闻太师在殷商历经三代君主,是朝廷重臣。帝乙临终之际,将儿子纣王托付给他照看,这让闻太师成了纣王实际上的养父。
这种情形类似于蜀汉时期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即名义上刘禅是蜀汉的皇帝,但实际的军事指挥权掌握在诸葛亮手中。
商纣王虽然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实际掌控军队的是闻太师。这种权力格局下,闻太师根本不用看纣王的脸色行事。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闻太师曾在纣王面前毫不顾忌地责打和辱骂纣王最宠信的费仲和尤浑。
商纣王手下那些忠心耿耿的大臣和将领,虽然地位显赫,但手中没有兵权,最终只能听天由命,被纣王随意处置。他们的生死完全取决于纣王的一念之间,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由于商纣王的忠诚大臣缺乏军事力量,他能够毫不顾忌地处决他们。然而,对于手握兵权的闻太师,纣王则不得不表现出极大的尊重。
闻太师的能力非常出众。
闻太师的师傅是截教的金灵圣母。在开始辅佐殷商之前,他跟随金灵圣母学习了五十年。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掌握了五行之术,还从师傅那里获得了他的标志性武器——雌雄鞭。
闻太师虽然只修炼了五十年,但他的实力完全不输给玉虚十二仙。这一点在绝龙岭那场战斗中得到了证明,当时玉虚十二仙不得不采取轮流上阵的策略来对付他。
纣王害死的人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文官,比如杜元铣和商容;另一类是被他用计谋抓住的武将,像姜恒楚和鄂崇禹。这些人的遭遇各不相同,但结局都一样。文官们可能因为直言进谏或触怒纣王而遭殃,武将们则是中了纣王的圈套被俘。无论是文是武,只要惹到纣王,最终都难逃一死。
掌握法术的人,纣王根本奈何不了他们。比如姜子牙,他就能借助水遁轻松逃脱。这些人拥有特殊能力,让纣王束手无策。姜子牙的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他能利用水遁术从纣王手中脱身。这些身怀绝技的人,纣王根本拿他们没辙。
闻太师的实力明显高于姜子牙,纣王虽然想除掉闻太师,但根本拿他没办法。
纣王虽然残害了不少忠良,但对闻太师却格外尊重,这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闻太师掌握着军队的实际控制权,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极为重要。其次,闻太师本人能力出众,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上都有很高的才能。正因为这些,纣王不得不依赖他,自然也就对他保持了应有的敬意,不敢轻易加害。这种关系建立在相互需要的基础上,使得闻太师在纣王眼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人物。
发布于:山西省华泰优配-配资公司配资网站-配资炒股平台-配资指数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